设为首页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复古合击传奇 >

端午风俗的历史演变 还原端午本真(7)

时间:2020-09-25 12:07来源:http://www.egut.cn 作者:复古传奇网页游戏 点击:
虽然人们把五月五日出生的人说得如此可怕,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相反,中国历史上许多名人倒是五月五日所生。例如,战国时以养士闻名遐迩的孟尝君田文,就是五月五日所生。当其呱呱坠地之时,其父田婴就欲致他于死地
  

  虽然人们把五月五日出生的人说得如此可怕,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相反,中国历史上许多名人倒是五月五日所生。例如,战国时以养士闻名遐迩的孟尝君田文,就是五月五日所生。当其呱呱坠地之时,其父田婴就欲致他于死地。后来,他母亲私下将他抚养成人。田婴知道后怒不可遏,怒斥其母为何没把这个孩子扔掉,反而养大成人。田文见其父大怒,立即叩头下拜,接着反问田婴说:“您不让养育五月生的孩子,是什么缘故?”田婴回答说:“五月出生的孩子,长大了身长跟门户一样高,会害父害母的。”田文说:“人的命运是由上天授予呢?还是由门户授予呢?”田婴不知怎么回答好。田文接着说:“如果是由上天授予的,您何必忧虑呢?如果是由门户授予的,那么只要加高门户就可以了,谁还能长到那么高呢!”孟尝君以人生受命于天,则不会妨害其父母,若受命于户,则加高门户就不会和门户一样高的道理驳得其父哑口无言,只能“默然!”后来孟尝君果然成为一代名士。

汨罗死已三千年,招魂野祭端阳前。苏州龙船夸绝胜,百万金钱水中迸。

五毒图

  通过这首《竞渡歌》描述得知,竞渡时两岸仕女如云,罗衣成群,银钗映日,观者如堵。这里绘声绘色描述了双龙竞渡激烈场面更是惊心动魄。这场竞渡由官府主持,赏羸罚输,故竞渡中两船还起了争斗事件。据《古今图书集成》引马令《南唐书》记载:郡县村社每年端午竞渡时,由官府赏给彩缎,两两较其迟速以定胜负,如夺得锦标者,加赏银碗一双,称之为“打标”。此俗一直到五代皆是如此。当然每年这样大规模的竞渡比赛,势必影响到农时与生产,也遭到一些有识之士的反对。《永州府志》就记载五代时萧结任祁阳令,太守下公文催取端午竞渡龙舟甚急。萧结愤怒地在其符(公文文书)上批道:“秧开五叶,蚕长三眠,人皆忙迫,划甚闲船。”太守看了以后,也感到惭愧,令止竞渡。

 南方:网页版复古传奇于吴越民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

  唐代宫廷端午宴享和其他佳节类似的一点,就是皇帝照常例对大臣有所赏赐,以示恩宠。最常赐之物是夏令的扇子。《唐会要》记载:贞观十八年(西元六四四年)五月五日,唐太宗御笔亲题“鸾”、“凤”、“蝶”、“龙”等字样于扇上。唐太宗本来就爱好书法,常与大书法家褚遂良等探讨书法艺术,他死后还要将王羲之《兰亭序》真迹陪葬昭陵。唐太宗本人书法也颇有造诣,御笔题写的这几字全用飞白书艺术方法,笔势奇绝,游龙走蛇。唐太宗对司徒长孙无忌及吏部尚书杨师道说:“五月旧俗,必用服玩相贺。今朕各赐君飞白扇二。”遂以扇赐宠臣。《新唐书˙礼志》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常在五月五日奠衣扇于诸陵来祀祖宗。唐代还有赏赐衣带的习俗。《中华古今注》云:唐贞观年间端午节,赐给文官黑玳瑁腰带,武官黑银腰带。《旧唐书˙李元紘》载李元紘曾于五月五日受赐紫服金鱼而感到宠幸无比。除赐宝扇玉带之外,还赏赐百索粽子。窦叔向就有一首《端午日恩赐百索》诗感激涕零地写道:

冶坊滨口斟酌桥,楼头水面争妖娆!小龙船划疾如驶,大龙船划乱红紫。

 北方:网页版复古传奇于“恶月”“恶日”

事盛蛟龙见,恩深犬马知。

  宋代就出现的端午贴天师符风俗,到明清时更为流行。不但有天师符,还有“五雷符”、“纸符”、“五毒符”、“五瑞符”等。《清嘉录》记载吴地风俗从五月朔日人们就从道院求得天师符贴厅中以镇恶,到六月朔始焚而送。就是小户人家也多贴五色桃印符彩,有的还在符彩上画姜太公、财神、聚宝盆、摇钱树之类。到道观或寺院请符,必须要先拈香朝拜,再付给道士或和尚符金,才能买到。在论年节时我们谈到门神钟馗,在明清之际时,却让门神位于敬德、秦叔宝,而在五月端午,坐上了中堂。吴曼云《江乡节物诗》小序写道:“杭俗,钟进士画像,端午悬之以逐疫。”其实,不仅杭俗如此,《燕京岁时记》记述北京风俗也是一样,“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竞相争购,贴之中门,以避祟恶。”

  为什么人们会将五月视为“恶月”,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日”呢?这是因为仲夏五月,炎热潮湿,蚊蝇繁殖,毒虫出没,百病滋生,对于医疗条件极差的古人而言,正是极易染病死亡的时节。就目前资科看,至迟在战国时代,人们已经视五月为毒月、五月五日则为恶月中的毒日、恶日、死亡日。《荆楚岁时记》说:“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五月盖屋会带来什么后果呢?《风俗通》佚文说:“五月盖房,令人头秃。”恶月恶日的观念影响甚广,以至人们相信五月对从政为官者也是恶月。《风俗通》佚文说:“俗云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俗传五月上任的官,至离职都不能升迁。历代为官者都忌五月上任。《日知录》卷六说“唐朝新格,以正、五、九月为忌月,今人相沿以为不宜上任。”五月的一切事情似都不祥,五月五日生子,则更被视为灾害临门之事。《风俗通》佚文说:“俗云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王充《论衡·四纬》也有这种记载:“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已举之,父母祸死。”可见当时人们都认为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将来会祸害父母,不能养大成人,因为这一风俗而被遗弃的孩子不知有多少。

  唐代端午龙舟竞渡尤其值得一道。在唐代全盛时期,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在节日娱乐方面,一方面是上行下效,蔚成风气,另一方面对民间的一些风俗活动也受到官府的支持。因此,竞渡之风尤为鼎盛。张说《岳州观竞渡》诗中描写当时竞渡情景道:“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鼓发南湖槎,标争西驿楼,并驱常诧速,非畏日光遒。”龙舟竞渡时,箫管奏鸣古老的祭祀乐章,船夫唱起高亢激越的船歌,乐声、歌笙、桨声、水波声合奏出一曲壮阔的交响乐。如储光羲《官庄池观竞渡》诗所写的:“落日吹箫管,清池发棹歌,船争先后渡,岸击去来波。”描写唐代龙舟竞渡以张建封《竞渡歌》最为生动,读后如身临其境。抄录如下,供读者欣赏:

 明清时期:端午节庆规模愈来愈盛

端午节佩戴香囊是主要习俗之一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推舟折楫时。

唱龙舟(《羊城风物》)

  明代把端午又称“女儿节”。《帝京景物略》云:“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不仅节日名称有异宋代,而且民间风俗也有变化。来自民间的许多夏令保健活动,也掺杂在这个节日习俗中。例如在五月五日正午前,人们要群入天坛去避毒,过了正午才出来。在端午节还讲究捉虾蟆取蟾蜍,其方法是用针刺破蟾眉,将蟾蜍汁挤出。蟾蜍是一种珍贵的中药,可拔毒、消热、消肿,治疗疔毒恶疽有奇效。以菖蒲渍酒饮用避恶气,用艾叶插门固为前代之遗俗。明代新出现的风俗是用雄黄涂耳鼻,认为这样可以避虫毒。据《闽越搜奇谈》云:闽地在五日,还以雄黄浸水,蘸书“王”字于儿童额上,这种风俗称作“画额”。古人对雄黄杀虫驱毒作用早有认识,葛洪《抱朴子˙仙药篇》已有论述。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解释“雄黄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驱痰功效。”可“主治百虫毒、蛇虺毒。”在没有碘酒和红药水的年代里,我们祖先用白酒浸雄黄,再加几块白矾,待酒挥发干后,便成了雄黄矾,用来杀菌消毒。因此,每逢端午节,人们把房子打扫干净,在房内食物贮存处及厨房里洒上雄黄水,用来杀死或防止毒虫。正因古代人十分重视端午用雄黄防毒虫,所以,《白蛇传》的故事及戏剧中,才有白蛇端午饮雄黄酒显原形的情节。这个故事妇孺皆知,流传至今。

 时令:网页版复古传奇于夏至

  关于曹娥,在《后汉书˙列女传》及《会稽典录》中都有记载。曹娥的父亲在汉安帝二年(西元一○八年)五月五日迎波神时溺死。当时曹娥年方十四,沿江寻找父尸,昼夜哭号不绝,遂投江而死。数日后,曹娥抱父尸浮于水波。东汉时颇崇尚名教,以孝治国,会稽人认为曹娥孝心感神灵,可作世人楷模。故以此日纪念,划龙舟竞渡,在龙舟上给曹娥塑像,成为会稽一带的风俗。

  

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互来往。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中国古老的二十四节气,对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但在现代,以节气为节日并在全国范围内产生普遍影响的恐怕只有清明和冬至了。清明自不待言。而冬至俗称“冬节”,这一天,有吃饺子、喝羊肉汤进补的习俗。但是相对于冬至的夏至,节庆活动却很少。这很可能是因为端午节和夏至在时间上相去不远,渐渐两节合一造成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用五色丝染练制成日月、星辰、鸟兽之形状,上刺文绣、金缕,即叫辟兵缯,也沿袭汉代名称为长命缕或续命缕。有的佩于胸前,有的缀于臂上,一可辟兵灾,延寿续命;二可显示妇女养蚕缫丝之功。不仅如此,当时人们还把这些东西作为珍贵礼品互相赠送。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保安康。图为现代画家王弘力所作《古代风俗百图之挂五彩线》。

  起初端午所纪念历史人物是因地而异。但是,随着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动荡与战乱,加之清谈玄学及佛、道思想的有力冲击,忠恕孝悌观念逐渐淡化,所以陈临、曹娥、伍子胥、介子推的影响未能扩散到全国。但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却在这几百年的动乱岁月中,成为人们心目中崇拜的英雄,尤其是他的名着《楚辞》以那悲亢壮烈讴歌唤起了千百万人民的强烈爱国激情,深深流入人们的心灵。因此,五月五日作为屈原逝世纪念日得到了全国人们的公认,把各地原有的端午风俗与纪念屈原巧妙地结合起来,使这个充满原始崇拜和迷信色彩的节日散发出爱国的民族意味。

  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但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到秦代之后,由于国家统一,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端午节就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但是,由于华夏文化自古以来以北方文化为主导,所以就目前文献记载来看,两汉时的端午风俗还主要是避恶。早在《夏小正》中已有“是月蓄药,以蠲除毒气”的记载。而《风俗通》中记载汉俗在五月五日,用青、赤、黄、白、黑等五彩丝线合成细索,系于臂上,称为“长命缕”,或称“续命缕”、“五色缕”、“朱索”等名。据说用它可以驱瘟病,除邪、止恶气。《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汉代五月五日时,“以朱索五色为门户饰、以止恶气。”《事物原始》中认为印五色就是桃印。那时桃印长六寸,宽三寸,五色书文,悬于门上,与后世悬符避邪十分近似。由于阴阳五行学说流行,神鬼迷信观念渗透很深,因此,端午作为恶月恶日,并无节日的情趣,而是以驱邪避恶为主。用五色缕、五色桃符也说明与阴阳五行学说有关,以五色代表五方,黄为中央,属土;青属木,主东方;白属金,主西方;黑属水,主北方;红属火,主南方。这种五行主五色学说已深入到人们生活领域。而五色丝缕、五色桃印看来虽小,却有驱鬼避恶的神奇力量。

 演变:端午习俗历史——从时令节日到人文节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